制造业IT仅1人,供应链/OA痛点怎么破?
首帆动力的数字化转型困惑
客户(首帆动力黄桥勇):我们IT就1个人,只会修电脑!采购合同要在ERP和OA来回倒,标准供应商的合同还要手动签字,耽误3天;入库时免检物料也要走线下流程,上个月因为审批慢,供应商催了5次,损失2万!
顾问:确实,IT人手不够时,跨系统的流程最磨人。你们采购合同是按年度、标准还是对方合同分类?
客户:分三类,但每次都要手动发起评审,麻烦得很!
顾问:之前有个制造企业,也是这三类,初期没把分类和系统连起来,漏了几个小供应商的标准合同,后来调整规则才自动发起。你们可能是系统没打通,导致信息要重复录,审批节点也没按分类简化。
客户:那怎么办?总不能让IT去学开发吧?
顾问:建议先看看分类规则能不能和现有系统联动,减少手动步骤。比如标准供应商的合同,能不能让系统自动生成不用签字?
流程卡脖子的病根到底在哪?
拆解制造企业供应链/OA痛点的底层成因
流程明明走了系统,为啥还能卡出2万损失?首帆动力的麻烦不是IT人少那么直白——采购合同要在ERP和OA来回倒,是因为三类合同的分类规则没和系统联动,本该自动发起的标准合同,得手动录信息、找签字;免检物料还要走线下,是没把“免检”的规则嵌进入库流程,非得按普通物料绕审批。之前有制造企业也碰过三类合同的问题,初期没连系统漏了小供应商的标准合同,后来调整规则让系统自动触发,才结束了重复录入的折腾。若不是管理上没按合同分类简化审批节点,技术上没打通系统数据,就不会让跨系统的流程变成“磨人机”。而AI能做的,正是把分类规则、系统联动和流程自动触发串成线——比如用AI流程引擎把标准供应商的合同规则埋进系统,自动生成不用手动签字,让卡壳的流程顺着规则“自己走”,不用再靠IT盯着填数据。

流程工具这么多,哪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?
轻流与传统系统的核心差异对比
面对跨系统流程的“磨人机”困境,企业需要的不是只解决单一环节的工具,而是能串联规则、数据与全流程的解决方案。不同工具的能力差异,用一张表就能一目了然。
| 对比维度 | 传统OA | 低代码平台 | 仓储管理系统(WMS) | 轻流无代码平台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适用场景 | 固定审批流程 | 定制化流程开发 | 仓储环节管理 | 全流程(从订单到协作) |
| 流程与规则联动 | 需手动触发规则 | 需基础代码配置 | 仅仓储规则联动 | 无代码嵌入规则自动触发 |
| 开发/使用门槛 | 依赖IT配置 | 需懂基础代码 | 专业仓储知识 | 业务人员拖拽配置 |
| 全链路覆盖能力 | 仅OA内流程 | 需对接其他系统 | 仅仓储环节 | 打通ERP/MES等跨系统 |
从表中能明显看出,轻流的优势在于用无代码降低了业务人员的使用门槛,同时覆盖从订单到协作的全流程,并将规则直接嵌入系统自动触发——若不是这样的能力,首帆动力的标准合同也不会从“手动录信息”变成“系统自动发起”。
未来,流程工具的核心会越来越偏向“规则自动化”与“全链路协同”,AI与无代码的结合,会让企业不用再依赖IT就能自己调整流程。而像轻流这样的工具,本质上是帮企业把“流程规则”变成可灵活调整的“数字积木”,让卡壳的流程真正“自己走起来”。随着系统迭代,企业的流程痛点会从“解决不了”变成“自己能改”,这或许才是数智化转型最实在的模样。
相关文章:
[1]企业OA流程操作繁琐如何优化?掌握方法是关键 https://qingflow.com/knowledge/1750
[2]AI+供应链管理!在轻流平台轻松搭建高效供应链系统 https://qingflow.com/knowledge/9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