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1人IT团队,如何搞定集团数字化转型?
首帆动力的非标系统需求与破局思路
“顾问,你说愁人不?生产线上异常提报要靠手写单,等传到负责人那都过去半天;采购合同审批,不同供应商要走不同流程,线下签字得等三四天;还有入库检验,免检和抽检的流程老混,数据散在ERP和MES里,没法一起看。这三个月光因为流程慢,供应商整改不及时,就多花了12万成本。”
“确实,流程断点和数据孤岛最耗企业精力。之前接触过一家装备制造企业,他们也遇到过类似问题——生产异常靠微信传,结果责任定不清;采购合同版本乱,归档要翻半年记录。后来他们试着把零散流程整合到一个系统里,但初期没考虑扩展,后来又得调整。”
“您这边生产异常提报后,一般要多久才能到责任人手里?”
“最快2小时,慢的话半天,有时候单丢了,只能重新填。”
“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实时的流程驱动,信息卡在传递环节。建议先看看目前这些流程里,哪些节点是可以在线化的,比如生产异常用二维码填报,直接推给责任人,这样至少能减少传递时间。”
“我之前也想过,但IT就一个人,怕搞不定。”
“慢慢来,先选一个最疼的点试,比如生产异常,先把数据在线化,能追溯就行,后期再扩展其他流程。”
“嗯,这倒可行,至少先解决看得见的问题。”
流程在线化就能解决生产管理痛点吗?
——AI与数据管理结合的现实考量
流程在线化就能解决生产管理的所有问题吗?若只是把异常提报换成二维码、把审批搬到线上,却没打通ERP和MES里的散点数据,凭借这些孤立的信息根本没法摸透生产环节里隐藏的延误点——就像之前那家装备制造企业整合了流程却没考虑扩展,后期又得调整,便是因为没意识到数据串联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。借助AI对数据的深度挖掘,要是能把采购合同的版本信息、入库检验的流程数据连起来,才能发现不同供应商审批慢的根源,可这对只有一人的IT团队来说,既要搭建在线系统又要做数据清洗,压力实在不小——毕竟AI模型得靠持续的准确数据投喂,若没有稳定的数据源,再智能的算法也没法预测生产异常的发生。虽说AI能帮着快速定位问题,但要是前期没把手写单延误、数据分散的基础问题解决,反而会让AI得出的结论偏离实际,就像想让AI提醒供应商整改,得先有实时的异常提报数据,可手写单传半天的问题没解决,数据本身就有延迟,AI再厉害也没法给出及时的解决方案。

生产管理工具选对了吗?
轻流与常见工具的优劣势对比
前一段提到的生产流程断点、数据孤岛问题,根源往往是工具没“踩中”疼点——很多企业先用Excel记数据、用OA走流程,结果要么数据散在表里没法联动,要么流程固定没法适配生产的定制化需求。若用Excel管理生产异常,虽能统计数量,却没法把“异常提报”和“责任人处理”连起来,像手写单延误半天的问题,表格根本没法实时提醒;致远互联OA虽能走审批,但生产里免检/抽检的区分流程要调整,得找IT改配置,对只有1人的团队来说太麻烦。而借助轻流的无代码搭建能力,不用写代码就能把销售订单、生产计划、质量检验的流程串起来,还能打通ERP和MES的数据,让生产进度、物料库存一目了然,比Excel多了流程联动,比OA更灵活适配生产的非标需求。
显而易见,不同工具的优劣势从关键维度就能看清:
| 工具 | 核心能力 | 生产场景适配 | IT依赖度 | 数据联动性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Excel | 基础数据统计 | 低 | 低 | 无 |
| 致远互联OA | 固定流程审批 | 中 | 高 | 弱 |
| 轻流 | 流程+数据一体化 | 高 | 低 | 强 |
表格里能明显看到,轻流刚好补上了Excel“没流程”、OA“不灵活”的缺口,对生产型企业来说更贴合。
其实工具的价值从不是“全能”,而是“刚好解决疼点”——轻流的无代码让小团队也能搭出贴合生产的系统,未来随着AI更深入数据挖掘,或许能帮企业更早预判供应商延误这类问题,但前提是先选对能串起流程和数据的工具。毕竟,数字化从不是一步到位,而是选对起点,慢慢延伸。
相关文章:
[1]我在轻流平台上用AI打造了一个数据管理系统 https://qingflow.com/knowledge/1961
[2]轻流知识中心 https://qingflow.com/knowledge/9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