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做数智化转型却卡在技术和成本上?
看28年信息化老兵的破局思路
客户(首帆动力黄总):“顾问,我们想搞数智化转型,可太难了!IT就1个人,只会修电脑连软件开发都不会,传统OA要找专业团队开发,光人力成本就得几十万;想用企业微信或者钉钉吧,又满足不了我们7家海内外分公司的复杂流程,这可怎么办啊?” 顾问:“黄总,您说的这些问题太实在了——技术依赖专业人员、成本没个准数、通用工具不贴合业务,几乎是制造业转型的‘老三难’。对了,您说的流程复杂,具体哪块卡得最疼?是异地审批还是数据不通?” 客户(首帆动力黄总):“异地审批和数据打通最头疼!上个月分公司采购审批,光签字等了3天;生产端库存数据没同步到销售,发错3批货损失十几万。” 顾问:“这俩痛点我熟,之前有个机械制造客户,IT就2人,用通用OA跑不通生产流程,后来试了个能自定义搭建的平台,业务人员自己改流程,成本比传统开发省一半。不过他们刚开始没理清楚核心流程就搭,浪费了一个月时间,也算交了学费。” 客户(首帆动力黄总):“那数据安全呢?我们是上市公司,监管严,可不能出问题!” 顾问:“数据安全肯定是底线,尤其是您这种有监管要求的企业。不过咱们先拉回主线——您现在最想解决的是‘IT没人会开发’还是‘成本太高’?或者说,有没有想过让业务人员自己上手做流程,把IT的压力减下来?”
转型撞墙的真实样本:首帆与德赛的“踩坑”启示
黄总聊的那些转型难处,其实在不少企业的转型路上都能看到相似的影子。首帆动力除了之前说的OA开发成本高、通用工具不趁手,还要啃下七大系统集成的硬骨头——生产MES、销售CRM、库存WMS来自三家不同供应商,数据标准各有一套,想让生产端的库存数实时流到销售端,得一个接口一个接口谈,光是协调三方技术人员就耗了近两个月,调试时还总遇到“生产库存显示有货、销售系统却提示缺货”的矛盾,折腾了快一个月才理顺。
做医疗诊断试剂的德赛,踩的则是“定制化的坑”。早年为了贴合业务买了定制ERP,又对接了用友财务模块,可越用越发现这套系统像条越勒越紧的绳子:财务要核对销售和生产数据,得从ERP导表再手动贴到用友里,每天光这一步就花两个小时;更关键的是,作为医疗企业,监管要求核心数据必须隔离存储,但两套系统的数据全存在公共服务器里,符合GMP要求的安全隔离根本没做到,去年还因为这个问题被监管部门提醒整改。
这些案例里藏着转型最容易犯的错:要么盯着“高大上”的系统砸钱,要么迷信通用工具能包治百病,却没先想清楚自己的业务到底需要什么——首帆的痛点是“海内外分公司的流程要串起来”,德赛是“医疗数据要安全又能用”,可他们一开始都选了“用系统套业务”,而非“让系统适配业务”。等撞了墙才明白,转型从来不是“买对系统”,是“找对适配业务的方式”——首帆需要的是“能把散流程串起来的工具”,德赛需要的是“能隔离数据又不影响使用的方案”,可这些需求,靠砸钱买定制系统或用通用工具根本解决不了。
当企业终于想通“转型不是买贵系统,是找对适配业务的方式”时,往往会先问:市面上到底有哪些工具能解决这些具体问题?顾问常提的答案里,传统ERP系统与互联网OA系统是最常见的选择,但它们的“长短板”,刚好对应着首帆、德赛踩过的坑。
传统ERP系统像个装满工具的大工具箱,生产、采购、销售、财务全环节都能管,稳定性没话说——但就像德赛买的定制版那样,想改个贴合医疗数据隔离的小功能,要么得加钱找厂商,要么只能凑合用,长期下来反而成了绑住业务的“绳子”;而且从软件购买到实施维护,整体成本能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。互联网OA系统则是另一副模样:不用搭服务器、不用雇开发,打开网页就能用,流程审批、文件共享这些基础活干得挺顺,但就像首帆遇到的“通用工具不趁手”,想把生产库存和销售数据连起来?它没这本事;更关键的是,数据存在公共服务器里,像德赛这样要符合GMP要求的企业,光是安全问题就过不了监管的关。
我们把两类工具的优劣势摆得更清楚些:
产品类型 | 核心优势 | 明显短板 |
---|---|---|
传统ERP系统 | 功能全面、运行稳定 | 定制灵活度低、整体成本高 |
互联网OA系统 | 部署快、初期投入少 | 功能仅满足基础办公、数据安全隐患多 |
其实这些工具本身没有“好坏”,只是“适合的场景比‘全能’更关键”——ERP适合业务稳定、需要全面管控的企业,OA适合小团队做基础办公,但如果是首帆要串起七套系统的流程,或是德赛要兼顾数据安全与联动,它们的“标准化”反而成了短板。说到底,工具的价值从来不是“解决所有问题”,而是“刚好接住业务的具体需求”——这也是首帆和德赛踩坑后,最该想通的事。
当企业终于绕开“系统万能论”的陷阱,开始追问“有没有工具能刚好接住我的具体需求”时,顾问常给出的新答案,是近年逐渐走到台前的无代码平台——它像一把“可定制的钥匙”,刚好能插进传统工具碰不到的“需求锁眼”里。
“还有更好的办法吗?”首帆动力黄总问出这句话时,顾问指着电脑里的轻流界面说:“您试试用无代码自己搭流程——不用找开发,不用花几十万,业务人员自己就能造适配的系统。”这句话像颗“定心丸”,让黄总决定试一把:IT部仅有的1人,用平台里的“审批组件”搭出覆盖7家海内外分公司的流程,异地签字从3天压缩到2小时;生产库存与销售数据的打通,没找第三方接口,只在平台里设置“当生产入库时自动同步销售库存”的规则,之前发错货的问题再也没出现。德赛医疗的尝试更“精准”,它需要的“医疗数据隔离存储”,不用再和厂商谈定制,业务人员自己在平台里给“核心数据”设了“本地存储权限”,非核心数据走云端,既过了GMP的安全检查,又没影响财务和生产的跨部门调用——之前每天花2小时手动导表的财务人员,现在只需要点一下“数据同步按钮”,就能拿到整合后的报表。
其实无代码平台的“厉害之处”,从来不是“比传统工具更先进”,而是它把“系统的主导权”还给了最懂业务的人。我们把它和传统工具放在一起对比,就能看清这种逻辑差异:
产品类型 | 核心逻辑 | 解决的核心痛点 |
---|---|---|
传统ERP系统 | 用固定系统覆盖全业务 | 业务稳定后的全面管控 |
互联网OA系统 | 用通用工具简化基础办公 | 小团队的流程标准化 |
无代码平台 | 让业务自己搭适配的系统 | 技术缺人、成本有限、需求个性化 |
这不是说无代码平台能“取代一切”——如果企业业务完全稳定,不需要任何调整,ERP依然是更稳妥的选择;如果只是小团队做基础审批,OA也足够用。但对像首帆、德赛这样“需求一直在变”“技术和成本都有限”的企业来说,无代码更像“成长型工具”:今天能解决异地审批,明天能扩展到生产追溯,后天能对接新的销售系统,它跟着业务一起长大,而不是反过来绑住业务。
站在数智化转型的浪潮里回望,我们会发现所有工具的进化,本质上都是“向业务靠近”——从ERP的“系统主导”,到OA的“通用简化”,再到无代码的“业务主导”,每一步都是让工具更贴近“人”的需求。而AI的加入,让这种“贴近”更智能:比如轻流的“轻翼AI”能根据首帆的审批数据,推荐“更优的审批节点设置”,根据德赛的库存数据,提醒“该优化的存储权限规则”。可这里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真相:工具再智能,也替代不了企业对“自身业务的思考”——首帆要是没先理清“异地审批的核心节点”,就算有AI也搭不出好用的流程;德赛要是没摸透“医疗数据的安全边界”,就算有无代码也解决不了监管问题。
未来的数智化转型,可能会越来越“轻”:不需要砸大钱买系统,不需要养庞大的IT团队,甚至不需要懂代码——但它会越来越“重”:需要企业更清楚自己的业务,更愿意让一线员工参与系统设计,更敢跳出“系统万能”的执念。毕竟,所有转型的终点,从来不是“拥有一套完美的系统”,而是“让系统成为业务的翅膀”——无代码平台给了企业造翅膀的材料,可怎么飞,还得看企业自己的方向。
相关文章:
[1]# 企业售后服务管理投诉增长痛点咋应对?掌握方法是关键 https://qingflow.com/knowledge/2608
[2]有什么和明道云类似的团队协作工具? https://qingflow.com/knowledge/2415